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十一年级:心理讲座之自我认同

十月 14,2022

10月12日下午,11年级的学生们在CAS课上来到大礼堂参加了一场关于自我认同的讲座。此次的主讲人是Jasmin老师。讲座中,Jasmin深入探讨了自我认同的形成、认同危机的起因以及健康自我意识的建立。作为引子,Jasmin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是谁?当大家思考的时候,她通过一个简短6句话的自我描述与学生进行互动,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随后,Jasmin将自我认同中的复杂概念分解为三个基本核心:社会归属感、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渴望。

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和领悟,Jasmin向同学们介绍了由著名心理学家Erik Erikson提出的身份认知理论,以及由James Marcia基于Erikson理论整理后提出的身份认知状态。Erikson的认同理论包括八个心理社会危机——它们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延伸,变得越来越复杂。据这一理论所述,青少年往往会在身份与角色中产生混淆。当Jasmin询问学生对这种身份冲突的感受时,学生中的许多人都对这个话题产生了共鸣。正如Jasmin所说的那样,作为高中生的同学们在确定社会角色时常会因为不确定而产生焦虑,尤其是在学业、未来和职业似乎全都交织在一起的节点上。

之后,Jasmin介绍了Marcia所分类的四种身份状态,并请大家把自己归为其中一类,通过在危机程度(对身份感的挑战)和承诺程度(对身份的承诺)的判断考虑自己处于何种状态之下。礼堂里的学生们对身份状态各自有着十分不同的见解:一些人自信地认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未来的身份,而另一些人则仍在探索中。

Jasmin在最后鼓励同学们做最好的自己——适应有挑战性的任务,大胆地和他人交流,成为会反思的、开放的、不惧怕挑战的坚强的人。在Jasmin的鼓励下,同学们不仅从演讲中获得了许多理论知识,学会了怎么建立身份,还和其他的同龄人产生了共鸣。我们所有人都经历着自我探索的过程,并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意义。

(文:11-5 Lianna Pan 翻译:11-8 戴思捷 图:上中国际媒体团 编辑:11-8 谭惠心 指导教师:高玥儿 审稿:左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