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们
-
学业信息
-
艺术
-
运动
-
校园生活
校刊展示
家校联合
社团风采
- 龙吟社
- Live 2 Drama
- 合唱团
- 小学部舞蹈团
- 小学部男子街舞团
- 阿卡贝拉社团
- 管乐团
- 流行舞社团
- 生物研究小组
- 有山社
- 女子古典舞社团
- 弦乐团
- VEX机器人俱乐部
- 小学京剧社团
- 棒球俱乐部
- 模拟联合国社团
- 未来问题解决社团
- 美国学术五项俱乐部
- OM社团
- AMC美国数学竞赛社团
- 世界学者杯社团
- 乐然和睦
- SHSID Gazette
- 微笑社
- Cultural Moments
- SciAcademy
- 理工狗联盟
- 华语辩论社
- IAA
- 模拟法庭
- 争鸣社
- Art-to-zine
- Bananaheads
- Electronics
- Furry Friends
- GT-Racing
- MCG Philharmonics
- Village Radio
- 手语社团
- IMMC国际数学建模社团
- 创意设计与智造
- 未来城市研究项目
- ECOCAP
- 医耀社
- 软式曲棍球社
- 漫音社
- Wings Up
- 暖星舍
健康服务
校园安全
餐饮服务
-
学段管理
-
招生
-
校友
-
文档
高中课程
(1)教育活动课程
归纳起来,教育活动课程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拥有四重维度、五种类别、六条主线的网状立体结构的雏形。
四重维度
高中段“树”的教育活动课程模型强调从四重维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赋能。这四重维度包括:品性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实践与创新、艺术与健康,由班主任通过心理与行为、CAS课程等载体进行评价。这四重维度是从学生发展角度设计的。
五种类别
我们的教育活动课程分为五种类别:德性与服务类、学科与拓展类、视野与志趣类、特长与潜能类、领导与组织类。
这五种类别是从活动性质角度设计的。
六条主线
高中段的教育活动课程一直注重对学生的法律、哲学、文化、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多种领域的学习与体验,以六条主线的形式呈现。比如,以“重新出发与生涯规划”为主题的高中生活启蒙与规划课程;以“生活技能与健康”为主题的营地和生命教育、健康教育课程;以“极限挑战与面对”为主题的探险行走课程;以“回归自然与感恩”为主题的学农和世界公民课程;以“自我发现与合理定位”为主题的个性认知课程;以“成人准备与拥抱世界”为主题的法律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这六条主线是从学校实施角度设计的。
上中国际部教育活动课程的开设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努力将它打造成为对标国际一流学校、彰显中国特色的、整合中西教育理念的品牌。
(2)学科与跨学科的学术课程
分科课程
高中段的学科与跨学科的学术课程是在借鉴国际文凭全科课程和美国高中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分成9-10学段系统和11-12学段系统,两个系统相互独立,其组合正好合并为一个“人”的造型,较好地突出了上中国际部的课程和教育所一直秉承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上中国际部不仅提供中文、英文、数学、体育及CAS这几门核心课程,而且提供不同的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这些课程模块包括:实验科学模块、人文与社会科学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和兴趣课程模块。
国际部高中段共有行政班41个,经选择组合的教学班超过690个,行政班与教学班比例约为1:16。以2018学年的11年级为例,学校从理论上排列组合出14万张不同的课表供学生选择。
创新与实践课程
高中段的创新与实践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做中学”的机会。通过项目或成果,学生在聚焦了志趣的同时也接受了相关研究流程的训练,为大学学习进行了铺垫。创新与实践课程涉及了科学、技术、工程、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大类:
常规课程:包括项目驱动式课程(PBL)、学院课程(Academy)等,课程内容覆盖各主要学科领域,以学生为主导设计项目与成果。常规课程由老师管理与实施。
课外课程:课外课程由老师管理与实施。
社团课程:以学科类、综合类比赛、创新或展示为导向,由学生自主开设与管理,老师指导。
学科日课程:学科日以趣味性与学术性并重,旨在增进学生聚焦志趣。此前成功开展的学科专项活动如数学日(圆周率日)、化学日(摩尔日)、物理日(牛顿日)、生物周、经济日、历史日、MIX多元文化节等等都广受好评。由老师管理与实施。
大型项目课程
跨学科的大型项目课程(project)是每一位11-12年级学生的“必选动作”,它们旨在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书面表达、公众演讲、学术研究、团队合作等能力进一步搭建平台。
举例: 2018学年的Junior Project 的主题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居住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变得更好?”课题要求,学生自行组成6-8人的小组,使用至少来自6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合作完成一个“产品”。每一名学生都必须深入上海这座城市来探索可行的研究主题。或许这个话题本身比较含糊,比如,生活质量的主体指谁?如何判定“生活质量”的高低?对某些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否意味着对某些人而言,生活质量是下降的?等等。正是这些模糊不定的因素,促进学生真正思考和关爱身边的人和社区,激发他们的思辨和学术潜力。这个项目将持续一年,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每个小组基本都安排了一文一理两位老师进行指导,并观察整个项目的进展,为项目最后的评价做准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中段教育活动课程(以树形模型为代表)与学术课程(以人形模型为代表)双轮驱动,助力于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和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