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史地组:阅读、探索、反思、交流—历史读书周午间读书分享活动火热开展

三月 28,2025

3月26至27日午间,史地组于中兴楼阅览室组织了两场读书分享活动。学期初各备课组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制定下阅读书目和计划,同学们根据老师们的指引,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进行阅读,可选择精读部分章节或全书阅读,记录笔记,撰写书评和感悟。



三午间由9年级的同学们首先分享。同学们的主题显得五花八门,从美洲阿兹特克神话(《第五太阳纪:阿兹特克新史》)、文艺复兴(《创造文艺复兴——黄金时代的神话》),到中国明代的书法艺术,在阅读的基础上他们有理有据地谱写乐章,制作视频,充满创想,为他们所探究的主题累计展示素材;另一些同学自主选择学术文章或历史著作进行阅读,分析作者提出的主要论点和相应论据。两位同学分别围绕《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编年史》以及《中世纪市场道德: 1200-1500 年英国市场上的生活、法律和伦理》二书展开详细阐述;还有学生在课上对马基雅维利所著《君主论》进行选段阅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扩展阅读,做出自己的思考和评论。两位同学围绕诸如“目的决定手段”、“作为一个统治者,受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更安全”,以及要做“如狮亦如狐”的君主等经典论说,结合领袖的必备气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等展开评述。9位同学的分享精彩丰呈,令人感到午间时光飞逝而过,令听者意犹未尽。







  周四中午10年级的同学们的分享则围绕更为“沉重”的主题——一战与殖民主义展开。部分学生将电影《1917》以及一本书籍(从《西线无战事》、《向一切告别》、《钢铁风暴》以及《一战史》中择一阅读)进行比较分析,探究电影对现实刻画的准确性,以及不同文学类型作为史料的可用价值。有两位同学分别将电影与《西线无战事》和《钢铁风暴》相比较,从导演和作者的视角分析电影和文学创作的目的、史料价值和局限性;另一些同学们介绍了《战马》以及《西线无战事》的作者、主要情节、人物/动物,以及他们个人对于故事的感受;还有学生围绕乔治·奥威尔的《射象》展开,讨论英国殖民主义在缅甸的影响,分析大象以及书中主角内心冲突的象征意义。11位同学都准备充分,表达自信,让听众们度过了一个极为充实的午间。









  阅读是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课本阅读、日常学习中的材料分析、课题探究中的课外阅读,都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更为多角度看待人、事、物的能力,以及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此次历史读书分享活动只是抛砖引玉,期待同学们能长期深入阅读和思考,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如许多同学在分享时会大声朗读令人印象深刻的词句那样,保有探知和获知时那激动的心情。同时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也期待同学们永远为批判性思维留有一席之地,不断吸纳的同时,经常提问,时时更新知识,借由书籍为翅膀,自在翱翔。





(文:周侁  图:周侁  审稿:左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