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们
 - 
                        
学业信息
 - 
                        
艺术
 - 
                        
运动
 - 
                        
校园生活
校刊展示
家校联合
社团风采
- 龙吟社
 - Live 2 Drama
 - 合唱团
 - 小学部舞蹈团
 - 小学部男子街舞团
 - 阿卡贝拉社团
 - 管乐团
 - 流行舞社团
 - 生物研究小组
 - 有山社
 - 女子古典舞社团
 - 弦乐团
 - VEX机器人俱乐部
 - 小学京剧社团
 - 棒球俱乐部
 - 模拟联合国社团
 - 未来问题解决社团
 - 美国学术五项俱乐部
 - OM社团
 - AMC美国数学竞赛社团
 - 世界学者杯社团
 - 乐然和睦
 - SHSID Gazette
 - 微笑社
 - Cultural Moments
 - SciAcademy
 - 理工狗联盟
 - 华语辩论社
 - IAA
 - 模拟法庭
 - 争鸣社
 - Art-to-zine
 - Bananaheads
 - Electronics
 - Furry Friends
 - GT-Racing
 - MCG Philharmonics
 - Village Radio
 - 手语社团
 - IMMC国际数学建模社团
 - 创意设计与智造
 - 未来城市研究项目
 - ECOCAP
 - 医耀社
 - 软式曲棍球社
 - 漫音社
 - Wings Up
 - 暖星舍
 
健康服务
校园安全
餐饮服务
 - 
                        
学段管理
 - 
                        
招生
 - 
                        
校友
 - 
                        
文档
 
小学数学|从一块积木启程,探秘立体几何——《体积》Demo课
5月6日,上海中学国际部G5课堂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学展示课,以“体积”为主题,通过创新教学设计与多元技术融合,引领学生跨越二维与三维的界限,开启一场立体几何的奇妙探索之旅。该课程凭借清晰的架构、鲜活的情境以及扎实的教学理念,赢得了听课教师们的高度赞誉。
源于生活,数学认知自然生长
课堂伊始,教师抛出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若想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需要准备多少块积木?”此问题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激活学生关于“体积”的初步认知,同时也唤醒了他们已有的平面几何知识储备。在复习边长、面积等基础概念后,教师巧妙引导学生从“覆盖”平面转向“填充”空间,从平面计算过渡到空间构建。这一过程如行云流水,知识迁移自然发生,逻辑脉络清晰可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开启数学学习。
建构概念,抽象公式具象呈现
与传统教学不同,本课程摒弃了直接灌输体积公式的方式,转而借助单位立方体的建构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逐步领悟体积的空间内涵。从一维的线、二维的面,到三维的体,学生在搭建过程中亲身感受“体积”所代表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在小组合作与实践中,学生们通过观察、推理,自主推导出“体积 = 长 × 宽 × 高”的计算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让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负担,而是学生在探索中自然归纳的成果,使抽象的立体几何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AI赋能,空间想象多维激活
课程在视觉呈现上亮点频现,AI生成的素材成为一大助力。教学故事中的角色表情、建筑图示、任务背景均由AI绘制,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视觉表达,增强了学生的沉浸感与代入感。学生们在故事任务中,通过“挣材料、设计建筑、动手建造”等环节,不仅熟练掌握了体积计算方法,更在任务推进中激活了空间想象与创造力。任务链设计层层递进,从知识输入到技能练习,再到最终的建构输出,学生的学习路径清晰明确。在“建筑设计挑战”环节,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亲手搭建小建筑,将公式转化为实际成果,使体积学习过程可视化、可操作、可分享。

集体智慧,精致课堂完美呈现
课程流畅的节奏与丰富的教学内容,离不开教研团队的精心打磨。从前期的任务情境选择,到建构节奏的调整,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心血。教学过程中,对“空心与实心”建筑结构的辨析、单位使用的明确提示、小组差异化的支持策略以及图形组合与拆解的练习设置,无不体现出教师对学生思维路径的精准把握。板书清晰规范,公式标记严谨,课堂指令传达准确,节奏调控有效,教学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关注学生的建构过程与情感投入。

留白思考,未来优化空间广阔
课程整体表现出色,部分活动环节略显紧凑,学生表达时间相对有限,这也为后续优化留下了空间。如何在任务设计中为学生预留更多表达、反思、讨论的机会,如何进一步拓展现实中的体积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构建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将成为下一轮教研的重点探索方向。相信在不断的优化与改进中,该课程将为学生带来更加精彩的学习体验。
文:周婕
图:曹旻暄
审核: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