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四五年级中文组:龙耀古都灼青史,龙腾申江蕴人杰——中国文化周

四月 30,2024

4月23日至28日,上海中学国际部浦西、浦东校区四五年级举行了盛大的中国文化周活动。这场为期一周的中国文化盛宴,致力于让学生们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古今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理解。师生携手穿梭于不同的时空和地域,沉醉于中国文化的魅力之中。

G4 中华古都图鉴

在这桃红柳绿、春意盎然的时节里,四年级以“中华古都图鉴”为主题的中国文化周拉开帷幕,同学们开展了一段穿越千年时空的文化之旅,遍访中国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早在几周前,各班就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了自己将要研究的古都。随后,在班级内部进一步分组,确定各自研究的主题。每组成员汇聚在一起,就研究方向和推进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工。同学们以老师列出的推荐书目为切入点,在对研究对象有了初步了解后,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一部分组员上网查找资料,另一部分则进一步扩大阅读范围并筛选出最有参考价值的相关书籍。大家利用课堂及课后时间展开小组讨论、构建起各自的研究框架,然后汇总各自搜集到的信息,逐步归纳,充实研究内容。有的小组不满足于文本信息,还在清明假期组队前往古都实地探访,充分践行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术研究精神。

通过前期的深入探究,本周同学们将他们的研究内容整合在海报里,并结合PPT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青铜器,到郑州的彩陶文化、南京的云锦,再到杭州的茶文化、洛阳的龙门石窟,无一不体现了同学们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更值得一提的是“西安组”别出心裁地探究了唐代长安城内流行的儿童玩具;“北京组”也并未局限于故宫的建筑,而是研究了明清时期所使用的兵器;“开封组”更是以包青天为切入点探究了北宋的刑法制度。

除此之外,同学们还以扇面为画布,用流淌的笔墨记录下了中国古都的历史印记。从殷墟的神秘甲骨文到开封的雄伟铁塔,从长安城的东西市到宋都的点茶,每一笔一划都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那些都城的往事和市井的繁华。这些精心绘制的扇面画作,成了对这些煊赫古都最深情的致敬,也让人们仿佛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触摸到那份历尽沧桑却依旧光彩照人的文化底蕴。

“春色闹人不得眠,春雨涨满池塘唤睡莲,春花儿开遍呢喃的燕,春风得意正少年”——悠扬的国风旋律在本周的中文课堂上此起彼伏,如同一座时光机,将大家带回到那个诗人墨客纷纷扬扬的盛世。高歌低吟中蕴藏的不仅是对古典美的向往,也带来了一份穿越千年而来的美好,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一份从未有过的情感共鸣。

最美人间四月天,同学们在文化周也体验了投壶、舞龙和抽陀螺这三项中国传统活动。投壶不仅考验技巧,更让同学们体验了一把古人聚会时风雅又不失趣味的娱乐方式。而舞龙则更加直观地展现了中国节庆文化的独特魅力。龙舞的欢腾,象征着力量与吉祥,也向同学们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陀螺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玩具之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了物理学的智慧,午间休息的时候同学们争相比赛看谁的陀螺转得更久,还不亦乐乎地交流抽陀螺的技巧。将这三项活动融入文化周,无疑是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解前人的智慧与情感。

G5 海上名人,沪韵繁花

上海,一座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城市,一个都市感与烟火气并存的地方。五年级中国文化周以“上海人”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了解这片生活成长的土地,感受魔都的历史与传奇。

先棉情怀

在上海中学校园里,一座名为“先棉堂”的教学楼,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将我们带回宋元时期,追忆黄道婆的光辉贡献。黄道婆是中国纺织业的奠基人,她促进了长江流域的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被后人誉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为了永远铭记她的功绩,上海中学内特别建造了先棉堂。在本周的中文课上,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黄道婆对纺织业的重要意义和与先棉堂的紧密联系,更是亲身体验了捻线、拼接纺车、纺织机等棉纺织的工具,部分班级还在课后实地探访黄道婆纪念馆,亲身感受到了纺织技艺的神奇魅力。

科学先驱

要说海派文化、上海的骄傲,那不得不提到徐光启先生。这位“中国的达·芬奇”可谓是我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先驱。同学们在课堂上惊讶地发现原来现在所学的许多基础知识概念都是由他在四百多年前从西方引进的,如圆形地球的认识、经纬度的概念、数学几何的表达与思想等。课上同学们还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了日晷,借用经纬度的概念与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测算出时间,结果与实际所差无几。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纷纷感叹于古人的智慧,并切身感受到了徐光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同学们不仅在课上了解了徐光启先生在上海乃至中国历史发展和改革历程中的重要地位,还与老师一同追寻“徐上海”,来到光启公园探寻徐光启先生在上海留下的人文足迹。

海派气韵

上海一直秉承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涌现出许多本土人才与有识之士,也有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友人与这座城市碰撞出别样的火花,留下深厚的情义。周五,同学们穿梭在中兴楼二楼的走廊里,在一张张“海上名人”海报前驻足观看,与古今中外的“上海人”交流对话。他们认识了在上海留下诸多优秀历史建筑的匈牙利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也感叹于将毕生遗产都捐赠给上海教育、医疗等事业的地产商雷士德;欣赏了程十发守正创新、彰显海派精神的艺术作品;瞻仰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和为了妇女儿童教育福利事业殚精竭虑的宋庆龄……同学们纷纷将关键词记录摘抄在案,制作出了“海上名人”名片,感受、传承与发扬上海的大气谦和与海派精神。

沪语探趣

在上海生活了那么多年的同学们,又怎么能不会说几句上海闲话呢?在课上,同学们用上海话玩了拷贝不走样、听音猜词等游戏。在阵阵笑声中,同学们惊喜地发现有许多沪语词汇其实都是外来词语演变而来的音译词。上海开埠后成为远东最繁华的航运、经济和金融中心,因此,在沪语的形成过程中,也充分展现出国际化的特征。随后,同学们还学着用上海话读了经典童谣,品尝了传统上海零食万年青饼干、大白兔奶糖和山楂片。沪语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希望在听沪语、说沪语的过程中,同学们能更切身体会到上海话所承载的城市记忆与文化血脉。在文化周的最后,五年级的每位同学们都收到了一个充满纪念意义的魔方,每一面都印有一处上海地标性建筑。希望同学们在玩转魔方的同时,也能回忆起过去一周的点滴快乐与收获,加深与上海的情感链接。

春光明媚,文化长流。四五年级的中国文化周活动虽然已落下了帷幕,但这次活动既让中国的古都历史在校园里焕发新生,也让上海的璀璨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绽放光芒。期待同学们在这次文化探索之旅中,收获丰富知识,提升探究能力,感悟中华文化之魅力。

文:吴垠,诸艺伟,贾璐

图:老师们

审稿:罗聪,Bianca Noguera